拔罐療法 中國拔罐的起源與發展

拔罐有通經活絡、消腫止痛、祛風散寒等作用,隨著現代醫療的發展,越來越多的人推崇這種中醫療法。 拔罐療法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,現在不少年輕人也很喜歡拔罐,那麼你了解中國拔罐的起源與發展嗎? 趕緊往下看吧。

先秦時期

拔罐療法,在古代的典籍中被稱之為角法。

這是因為我國遠古時代醫家,是應用動物的角作為吸拔工具的。 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《五十二病方》中,就已經有關於角法治病的記述:“牡痔居竅旁,大者如棗,小者如核者,方以小角角之,如孰(熟)二鬥米頃,而張角”。

其中“以小角角之”,即指用小獸角吸拔。 據醫史文獻方面的專家考證,《五十二病方》是我國現存最古的醫書,大約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,這就表明我國醫家至少在西元前六~二世紀,已經採用拔罐這一治療方法。

晉唐時期

必利吉P-Force台灣官網 必利吉台灣專賣店 必利吉印度Sunrise製造 必利吉成分介紹 必利吉效果 必利吉吃法 必利吉雙效威而鋼Extra Super P-Force 必利吉果凍 必利吉線上購買

東晉人葛洪,在其所撰的《肘後備急方》中。 提到用角法治療脫腫; 所用的角為牛角。 鑒於當時此法盛行,應用不當易造成事故。 所以葛洪特別告誡要慎重地選擇適應症候,書中強調:“痈疽、瘤、石痈、結筋、瘰疬、皆不可就針角。 針角者,少有不及禍者也“(《肘後備急方。 卷中》)。 這顯然是有道理,即使以今天的目光來看,所列的多數病症,也確實不是拔罐的適應症。

到了隋唐時期,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進,開始用經過削製加工的竹罐來代替獸角。 竹罐取材廣泛,價廉易得,大大有助於這一療法的變及和推廣; 同時竹罐質地輕巧,吸拔力強,也在一定程度上,提高了治療的效果。 在隋唐的醫籍中,記載這方面內容較多的是王焘的《外台秘要》。

如《外台秘要。 卷四十》中就有關於用竹罐吸拔的詳細描述:「遂依角法,以意用竹做作小角,留一節長三、四寸,孔經四、五分。 若指上,可取細竹作之。 才冷搭得螯處,指用大角角之,氣漏不嗍,故角不厭大,大即朔急差。 速作五、四枚,鐺內熟煮,取之角螫處,冷即換。 “指出應據不同的部位,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。 而當時所用的吸拔方法,即為當今還在沿用的煮罐法,或稱煮拔筒法。 值得指出的是,《外台秘要》對這一方法在多處加以具體的介紹,在第十三卷中提到,先在拔罐的部位上,“以墨點上記之。 取三指大青竹筒,長寸半,一頭留節,無節頭削令薄似劍。 煮此筒數沸,及熱出筒,籠墨點處按之“。 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進,對後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。

 

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

Comments on “拔罐療法 中國拔罐的起源與發展”

Leave a Reply

Gravatar